8.1 整除理论 -lmn
0x01 自然数&整数
自然数Natural number
自然数是指用以计量事物的件数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数,由0开始,标示为:
1,2,3,4,…,n,…
具体概念总结:
- 自然数是一个无穷的集体
- 自然数有有序性,无限性,分为偶数和奇数,合数和质数等
- 自然数集是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,常用 N 来表示
整数(integer)
整数是正整数、零、负整数的集合
-n,-2,-1,0,1,2,…,n,…
具体概念总结:
- 整数的全体构成整数集,整数集是一个数环
- 在整数系中,零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
- 整数也可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
整数加法和乘法的基本性质
初等数论中指出,在正整数集合中的加法运算“+”中,对任意的 a,b ∈ N,必有 x ∈ N 使得 x = a+b,称为a和b的和
但是在N中,对任意的 a,b ∈ N,不一定有x ∈ N,使得 a = b+x,也就是在N中不一定能作加法运算的逆运算 —— 减法运算“-”
在乘法集合中,可以作乘法运算“X”,但不一定满足乘法的逆运算 —— 除法运算
乘法运算满足:
大小关系
“=”:等号
“≈”:近似符号
“≠”:不等号
“>”:大于符号
“<”:小于符号
“≥”:大于或等于符号(也可写作“≮”)
“≤”:小于或等于符号(也可写作“≯”)
性质:
- 对任意的a,b,c ∈ Z,若 a≤b 且 b≤c,则a≤c
- 对任意的a,b,c ∈ Z,若 a=b 且 b=c,则a=c
- 对任意的a,b ∈ Z,对任意的c ∈ N,ab≤ac,则b≤c
- 对任意的a,b ∈ Z,a≤b,则b≤a
0x02 自然数原理&归纳原理
如果S是N的一个子集
- 1 ∈ S
- n ∈ S,则 n+1 ∈ S
那么 S = N
数学归纳原理
P(n) 是关于自然数 n 的一种性质或命题,如果:
- n=1 时,P(1)成立
- 由 P(n) 成立推导出 P(n+1) 成立
那么 P(n) 对所有自然数n成立
最小自然数原理
T 是 N 的一个非空子集,那么必有 t0 ∈ T,使得任意 t ∈ T 存在 t0 ≤ t,则t0 是T的最小自然数
最大自然数原理
M 是 N 的一个非空子集,那么必有 m0 ∈ M,使得任意 m ∈ M 存在 m0 ≥ m,则m0 是T的最大自然数
第二种数学归纳法
P(n) 是关于自然数 n 的一种性质或命题,如果:
- n=1 时,P(1)成立
- 若 m>1,所有自然数 n<m,P(n)成立,则P(m)成立
抽屉原理
也称为鸽巢原理🐦(Pigeonhole principle)
桌上有十个苹果,要把这十个苹果放到九个抽屉里,无论怎样放,我们会发现至少会有一个抽屉里面放不少于两个苹果
也就是👇
“如果每个抽屉代表一个集合,每一个苹果就可以代表一个元素,假如有n+1个元素放到n个集合中去,其中必定有一个集合里至少有两个元素”
第一抽屉原理
原理1:
把多于n个的物体放到n个抽屉里,则至少有一个抽屉里的东西不少于两件
原理2:
把多于mn(m乘n)+1(n不为0)个的物体放到n个抽屉里,则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不少于(m+1)的物体
原理3:
把无数还多件物体放入n个抽屉,则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无数个物体
第二抽屉原理
把(mn-1)个物体放入n个抽屉中,其中必有一个抽屉中至多有(m—1)个物体
0x03 整除
若整数b除以非零整数a,商为整数,且余数为零
则,b为被除数,a为除数,即a|b(“|”是整除符号),读作“a整除b”或“b能被a整除”
- a叫做b的约数(或因数)
- b叫做a的倍数
- 整除属于除尽的一种特殊情况
定理:
- a|b,b|c,则,a|c
- a|b,则,-a|b,a|-b,|a| | |b|
- a|b,a|c,则,a|bx+cy
例如:2|10,2|4,则2|310+54 - a|b,b|a,则,|a| = |b|
- 若 m≠0,a|b,则,a|m,b|m
- 若 b≠0,a|b,则,|a| | |b|
0x04 约数
也称为因数(Divisor)
整数a除以整数b(b≠0) 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,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,或b能整除a
a称为b的倍数,b称为a的约数
- 一个整数的约数是有限的
- 它可以在特定情况下成为公约数
10的正约数:1、2、5、10
11的正约数:1、11
最大公约数&最小公倍数
最大公因数,也称最大公约数、最大公因子,指两个或多个整数共有约数中最大的一个
a1和a2的最大公因数,记做(a1,a2)
定义一:
a1和a2是两个整数,如果d|a1,且d|a2,那么d为a1和a2的公约数
定理一:
(a1,a2)=(a2,a1)=(-a1,a2)=(|a1|,|a2|)
定理二:
对任意的整数x,(a1,a2)=(a1,a2,a1x)
定理三:
对任意的整数x,(a1,a2)=(a1,a2+a1x)
定理四:
aj|c(1≤j≤k)的充分必要条件是[a1,…,ak]|c
公倍数一定是最小公倍数的倍数
两个或多个整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,其中除0以外最小的一个公倍数就叫做这几个整数的最小公倍数
求约数
-
枚举法:将两个数的因数分别一一列出,从中找出其公因数
-
** 短除法:**短除符号就是除号倒过来。短除就是在除法中写除数的地方写两个数共有的质因数,然后落下两个数被公有质因数整除的商,之后再除,以此类推,直到结果互质为止
-
分解质因数:将需要求最大公因数的两个数A,B分别分解质因数,再从中找出A、B公有的质因数,把这些公有的质因数相乘,即得A、B的最大公约数
-
** 辗转相除法:**又称为欧几里得算法
对要求最大公因数的两个数a、b,设b<a,先用b除a,得a=bq+r1(0≤r1<b)
若r1=0,则(a,b)=b
若r1≠0,则再用r1除b,得b=r1q+r2 (0≤r2<r1)
若r2=0,则(a,b)=r1
若r2≠0,则继续用r2除r1……如此循环,直到能整除为止
其最后一个非零余数即为(a,b) -
更相减损术:“可半者半之,不可半者,副置分母、子之数,以少减多,更相减损,求其等也。以等数约之。”
第一步:任意给定两个正整数a、b;判断它们是否都是偶数。若是,则用2约简;若不是则执行第二步
第二步:以较大的数减较小的数,接着把所得的差与较小的数比较,并以大数减小数。继续这个操作,直到所得的减数和差相等为止。这个数就是a、b的最大公约数
例如:21和7,21-7=14,14-7=7,此时减数和差相等,则7为最大公因数
0x05 素数和合数
素数又称为质数(prime number)
质数是指在大于1的自然数中,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其他因数的自然数
合数(Composite number)
合数是指在大于1的整数中除了能被1和本身整除外,还能被其他数(0除外)整除的数
性质:
质数的个数是无穷的
证明:
欧几里得的《几何原本》中有一个经典的证明,它使用了证明常用的方法:反证法
具体证明如下:假设质数只有有限的n个,从小到大依次排列为p1,p2,……,pn,设N=p1×p2×……×pn,那么, 是素数或者不是素数
如果N+1为素数,则N要大于p1,p2,……,pn,所以它不在那些假设的素数集合中
S1区间1——72,有素数18个,孪生素数7对
S2区间73——216,有素数27个,孪生素数7对
S3区间217——432,有素数36个,孪生素数8对
S4区间433——720,有素数45个,孪生素数7对
S5区间721——1080,有素数52个,孪生素数8对
S6区间1081——1512,素数60个,孪生素数9对
S7区间1513——2016,素数65个,孪生素数11对
S8区间2017——2592,素数72个,孪生素数12对
S9区间2593——3240,素数80个,孪生素数10对
S10区间3241——3960,素数91个,孪生素数19对
S11区间3961——4752素数92个,孪生素数17对
S12区间4752——5616素数98个,孪生素数13对
S13区间5617——6552素数108个,孪生素数14对
S14区间6553——7560素数113个,孪生素数19对
S15区间7561——8640素数116个,孪生素数14对
定理一:a>1是合数的充分必要条件
a=de,1<d<a,1<e<a
定理二:若d>1,q是可约数且d|q,则d=q
d|q指q可约除尽d,若q是可约数,则a=1或q,但是前提已经给出,d>1,则d=q
0x06 带余数除法
带余数除法也称为除数算法
设a,b是两个给定的整数,a≠0,那么,一定存在唯一一对整数q与r,满足b=qa+r,0≤r<|a|
其中q叫做不完全商,r叫做余数
推论一:
设a>0,任一整数被a除后所得的最小非负余数是且仅是0,1,…,a-1设a个数中的一个
推论二:
相邻的a个整数倍a除后,恰好取到这个a个余数,特别的,一定有有切仅有一个数被a整除
0x07 算数基本定理
算术基本定理,也称为唯一因式分解定理和素数分解定理,指出每个大于 1 的整数都可以唯一地表示为素数的乘积,直至因式的阶数
定理一:
设p是素数,p|a1a2,那么 p|a1 或 p|a2 至少有一个成立
若p|a1…an,那么 p|a1,…,p|an 至少有一个成立
References:
https://baike.baidu.com/
《初等数论》
请登录后查看回复内容